速讀筆記-《清醒/Conscious Business》

基本資料

書名

Conscious Business: How to Build Value through Values

清醒的企業:提升工作價值的七項修練

清醒:如何用價值觀創造價值

作者 Fred Kofman

簡介

自 1990 年以來,Fred 已為全球數千名執行官和顧問設計並主持過領導力、個人精進、團隊學習、組織效能及教練方面的課程。

他的第一本書《Conscious Business》已被翻譯成十多種語言,並獲得多項獎項。《Conscious Business》最近被 Sheryl Sandberg 在她的《紐約時報》採訪中稱為「每位執行官都應該閱讀的商業書籍」。

他的第二本書《The Meaning Revolution》,被《Inc》雜誌譽為 2018 年最佳商業書籍之一。

在加州伯克利完成經濟學博士學位後,Fred 曾在斯隆管理學院教授管理會計與控制系統,並於 1992 年被命名為「年度教授」。在麻省理工學院期間,Fred 曾作為高級研究員與 Peter Senge 一起在組織學習中心工作。

Fred 在美國、歐洲、南美和亞洲主持過研討會,並在許多學術機構展示他的研究成果。Fred 的學術文章發表在《計量經濟學》、《公共經濟學雜誌》、《第五領域實踐手冊》和《組織動力學雜誌》等出版物上。

在他的整個職業生涯中,Fred 曾與Google、LinkedIn、Microsoft、Facebook、Axa、花旗集團、克萊斯勒、通用汽車、Alfa Mexico Group、Proeza Mexico Group、Heineken Mexico、Mandiri Bank Indonesia、Master Blenders Dutch、Pao de Azucar Brazil、百事可樂等組織合作過墨西哥、普華永道、西班牙電信、澳洲沃達豐和雅虎等。

2013 年,Fred 成為 LinkedIn 高階主管發展副總裁。在此期間,Fred 和 LinkedIn 向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提供了 Conscious Business Academy 計畫。2018 年,弗雷德接受了 Google 副總裁的職位,負責就領導力和文化向執行長辦公室提供建議。2018 年,Fred 與 Tecnológico de Monterrey 合作創建了意識領導中心,透過該中心為高管和學生提供課程。

這本書在談什麼

應該要有的人文素養

企業的管理者和員工,除了基本的工作能力以外,還應該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

實戰技巧類的書多,在人文道德部份就少有書本提及;

是害怕變成心靈雞湯嗎?

關於品德,比較難有科學上的實證,是這個原因嗎?

當作開開眼界、拓展見識的書也是極好的。

我的想法

人文素養是可以帶著走的能力

這種人文素養可以視為底層、基本,或是通用的工作技能。

簡單的說,就是學會了不吃虧的能力。

工作中鍛練自己的品格

有句話說:「人在公門好修行」。

我想,應該是工作的環境,有時候是從事其它行業所接觸不到的。

有這個機會和環境,是可以好好的運用、訓練自己。

該怎麼在生活中應用呢?

用練習的心態,在生活中不斷的實踐。

我自己是用 Anki 這個單字卡 APP,把學到的、要應用的,記在上面;

有空的時候,尤其是上廁所的時候,打開閱讀提醒復習。

先從「記得」這件事開始,然後才會想到在那些景可以這樣做。

書中提到的七個能力 ( 參考用 )

  • 責任感、正直、謙遜、溝通與外部能力、情緒掌控

💡
關鍵字

人文素養 願景 感受現實、覺察 七項素質 文化 責任感 正直 謙遜 真誠的溝通 建設性的協商 完美的協調 情感的掌控

無條件的責任

無條件的責任,指的是主動個當參與者,把自己視為問題的一部份。

與之相對的另一種人,就是「受害者」—脫罪、指責和藉口這些行為,無助於解決問題,但會讓受害者心理覺得好受。

作者希望我們,勇於擔責、接受挑戰,當個積極的參與者。

因為在一個團體中,躲在人群中逃避是有可能的;

但問題還是須要解決、須要有人能站出來,面對它、克服它。

為什麼要提到「無條件」呢?

也許是希望,遇到困境的時候,不要太多的計算、不需要太多的前置條件下,清醒的人應該會反射性的站出來,面對挑戰,把團體遇到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

在工作上是這樣,在個人、人生裡,不也是如此嗎?

我們常常逃避,逃避做選擇、逃避承擔責任,對自己說謊,幻想不可能實在和存在的人事物。

在《揭開自己的謊言》一書中,有許多這樣的案例。

做個清醒的人,就要

,做個勇士。

💡
關鍵字:責任感 參與者 逃避與衝突升級 受害者 反應力 自主性 自主權 那個原因最有用 控制權 關注可以影響的因素 受害者與脫罪 將自己視為問題的一部份 勇士有自主權面對挑戰 歧視與自救 關注可控因素 沒有藉口 不公平 生活就像比賽—是要下場還是當觀眾 自主權的代價就是責任 受害者常說應該 參與者常說可以 有問題就要去解決 承擔改變的文化就是情醒的領導者

聯想

  • 英文書名中的「Conscious」,和正念「Mindfulness」有什麼差別?
  • 培養道德與自定戒律,有什麼共同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