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書在談什麼
針對人們的三種基本需求,以四種不同的方向切入,排列組合出十二種應對方法。
邏輯看起來很清楚,這也是本書的十二個章節。
說實在的,這本書這樣的主題分散,很需要花時間的讀的。
這十二個項目,都是本書「復原力」的技巧;也就是說,在作者的脈絡裡,「復原力」,這種讓精神更強大的力量、增加幸福感的技巧,至少有十二個之多。
關鍵字:
應對挑戰 保護弱點 增加資源 環境 身體 思想 內在力量 幸福感 神經可塑性 短時體驗轉化為長久痕跡 三種基本需求 四種路徑 安全感 滿足感 聯結感 辨認真實 建立資源 調整想法 感受與行動
‣
關懷
從為自己的名言開始
If I am not for myself, who will be for me? If I am not for others, what am I? And if not now, when? 如果我不為自己,誰會為我?如果我不為別人,我是什麼?如果不是現在,那是何時?—Rabbi Hillel 拉比希勒爾
這句話來自猶太拉比希勒爾,可以分為三部分來理解:
如果我不為自己,誰會為我?
這部分強調個人責任和自我倡議。它提醒我們,我們必須首先關心自己的福祉和發展,因為如果我們不照顧自己,別人也不會代替我們去做。
如果我不為他人,我是什麼?
這句話則強調同情心和為他人著想的重要性。它表明,僅僅關心自己是不夠的;一個人的品質和價值也取決於他們對他人的關懷和幫助。
如果不是現在,那是何時?"
這是對行動的呼籲,意味著不應該延遲行動或改變。這句話鼓勵人們抓住當下,立即採取行動去關心自己和他人。
這句話強調了自我關懷與為他人服務之間的平衡,以及採取行動的迫切性。它是一個關於個人道德和社會責任的深思熟慮的提醒。
為什麼要自我關懷
實際操作
如對待朋友般地對待自己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好朋友來的時候,我們總是不自覺得,拿出好酒好菜招待他們。
把這種招待的熱情,對待自己會如何呢?
增強正向情緒的方法
回想感受其中愉快、正面的部份
延長在兩個呼吸以上的時間
接納也是種關懷
享受生活也是種自我關懷
另一種方式是擴大感覺的界限
或是像關心小孩 般,訓練自己的關愛能力
關懷 關心 自我給予 盡可能的過好生活 為自己 善待他人會得到真心的回報 不否定自我 對待朋友般的對待自己 對自己負責 和自己聯絡溝通 回想感受體驗在兩次呼吸以上的時間 回想支援自己的時刻 回想對自己做出承諾時 回想接受和給予關懷時 將接受他人關懷時的感覺轉成給予自己時的感覺 接納 尋找生活中的一切練習接納 練習接納親友的另一面 接納自己的體驗 接納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 接納是軟化 強化感覺是體驗和記住其中愉快的部份 享受生活就是自我關懷 享受清單就是自我關懷清單 小小累積大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