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馬拉雅第一次聽到的時候,覺得其實蠻有趣的,並不沉悶。
細節也充滿魅力
儘管看似缺乏明確主題且顯得雜亂無章,似乎每個細節都充滿了深意。
如果換成東方或是中文世界的典故,也許更有感覺;
這種能不斷深挖的細節,也許是成為經典的條件之一吧。
藝術的生命力與共鳴
就像畫家的畫作,那種能打動人心的筆觸一樣,這種舞台劇也能情感共鳴。
這讓我想到,這是不是藝術最可貴的地方呢?
藝術能打動人心,那,能打動人心的,是不是就能稱為藝術呢?
去除理性的脈絡
我一直在想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是指完全由感覺來主導嗎?
能從中學到什麼?
戈多是誰?代表什麼?知不知道戈多重要嗎?
想想,連戈多是誰、做什麼、為什麼要他們等待,劇中人物都不知道,還是繼續等下去。
這像極了宗教!
用「信解行證」的眼光來看,這是極致的「信」,其它三樣並沒有同比的增長;
的確「行」是做到了,也就是說即使不理解,只要信仰足夠,依然能有動力去「行」,而有沒有得「證」就不好說了。
這是不是意味著,有些事是現實上無法理解的,但只要堅信,就能產生行動。
最符合的例子,就是純雞湯。
完全沒有添加邏輯和合理性,但只要相信,依然能讓人動力滿滿。
比方說「善惡有報」,即使不完全相信,但多少會規範人的一些行為吧。
這對我有什麼用呢
在讀一些比較難以理解的書時,是不是只要相信這樣有用,直接上手就好了?
在沒有提供操作手法的書本裡,自己想辦法直接應用其中的理論,是不是能更好的學習?
參考
Waiting for Godo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aiting_for_God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