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不自覺的想要前往某處

我們總是設法到達別的地方,迫切想要去往某一更好的、隨心所欲的時刻。 我們很容易失去耐心,變得急躁。 當然,這會令我們無法安住於此時此地。 —《不分心,初學者的正念書/Mindfulness for Beginners》

耐心就是安心,把心安於現狀;

練習的心態能培養耐心
舊文章

原文

當你把練習當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之後,你練習時就不再是為了有所得,而只是為了練習本身。

轉譯/將原文用自己的話說出來

將「練習」兩個字,放入生活中,讓他像吃飯喝水一樣,不可或缺。

習慣了練習的生活之後,就會習慣「練習」這件事情本身。

將「練習」放入生活的重要順序之中,提醒自己要不斷的練習。

練習就是為了練習本身

走在路上,忘了目標。如果方向錯誤,就是錯誤的練習了。

所以還是要規劃,先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才行。

我的經驗

我現在練習數息冥想,搭配金句。

吐息和吸氣,中間的節奏變化很多,換各種不同的方式,可以練習很久;

吐氣的時候數數,吸的時候默念金句,這樣的變化也是無窮無盡。

我發現這樣做,就等於一直在這個「數息」的練習區,等於是在這個練習區玩耍。

然後回到最基本的數息,觀察自己的呼吸,感覺變得不一樣,感覺更深入、更能掌握。

所以,突破平台期的方法,就是用不同的組合,不斷的練習;

增加原本沒有的練習項目、做更廣、更有變化的練習。

這樣也許就會很容易就突破平台期了。

而且我覺得,這種在平台期不斷摸索的方式,很有趣,會讓人捨不得離開平台期呢!

也許,把練習當做遊戲,才是真正的練習心態。

練習不是為了要結束遊戲,是為了要繼續玩!

聯想

無限遊戲

阿魯老和尚的屍體冥想法

把不是練習的事情,當作練習,就是精進了吧!

舉例/證明/案例/故事

正面例子

寫作的目的可能是為了撰寫一篇部落格文章或進行分享,但重要的是保持寫作的心態。不管是在空閒時坐下來寫幾句,還是在Facebook聊天時也努力保持寫作的心態,而不只是匆匆用幾句話應付。這樣做能讓我們隨時都在寫作,隨時保持寫作的習慣,這將有助於提升我們的寫作能力。

小行動:生活中可以用到的不少,比方說聊天、在賣場給評價、在 google map 給評分

比方說健身,許多人像我一樣,原本只是為了減輕體重,但一段時間習慣了之後,開始喜歡上這種運動的過程,比方說每天都會腳癢的慢跑、三不五時都想要深蹲一下。

或是說閱讀一本書,原本只是在書中找問題的答案,但看著看著,常常不小心就沉迷其中了。

反面例子:

沉迷於網路,本來只是上網找資料,不知不覺就迷失益網路上的資料海裡面了。

暴飲暴食,原本只是嘴饞,但吃著吃著,就變成停不下吃這個動作了。

有什麼好處

主動練習,加速成長

只有練習才有進步,練習就是走出舒適區。將生活中的每件大事、小事,都視為珍貴的練習機會。比方說,在書中看到的溝通技巧,像是「微笑」、「稱讚對方」都可以在日常中拿來練習。透過練習才能掌握學到的技巧和知識。而珍視一切練習機會的練習心態,更是一種主動而且有效的學習方式。

產生心流體驗

在《練習的心境》中,作者提到一個很迷人的例子,當他刻意放慢速度,專注感受工作的每個最小細節時,發現工作竟然比平常還要有效率的完成!我也還在練習,將工作步調放慢,專注每個細節。雖然不確定有沒有比較快,但專注的當下,那種時間消失的感覺,還有完成工作的充實感,在寫作中是蠻常出現的。

這種心流的體驗,是很迷人的。

專注於練習,有助於突破平台期

解決什麼問題

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常常是拖延和無法行動的原因,只要保持著練習的心態,想著「這只是個練習,不是正式的成品。 」就像寫文章一樣,不要抱著寫出 100% 實力的想法,每篇文章都像是針對某些目標的寫作練習,這樣才能培養習慣,而不會寫到最後一事無成。

壓力過大

當自己與目標任務差距過大時,壓力感是非常大的。比方說,一個八十公斤的人,一個月要減到六十公斤,這個難度會讓人焦慮不安而且難以達成。如果以練習的心態正確看待減重,每次都從一小步、一小步練習,比方說先從多吃一口菜開始,專注於生活中關於飲食和減重的細節,而不是減掉的數字本身,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如何做、行動

放棄完美的想法

接受不完美,不要想著一次就要做好。

告訴自己,失敗是正常的,這只是練習。

但要讓自己在失敗的練習中,得到點東西才行;

我們是要刻意練習,不是要刻意失敗。

專注於當下

放慢步調、注意每個細節。

注意自己的身體動作,手、腳是怎麼動的;

身體的感覺如何?肌肉是如何發力?

用最慢最慢的速度,去重新體驗完成一件工作是什麼感覺?

先從練習呼吸開始定錨;就像習慣要一個接一個建立起來,彼此有聯繫,就更容易養成下一個習慣。

框架/抽取思想,應用在其它場合

寫作發表

▷◁

▲ ▼

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生活中抱持著練習的心態|四點提醒和三項練習

▌書讀得多,也要用得出來

你有沒有跟我一樣的感覺,書讀的多、但用的少?這樣書讀過、但心虛的感覺很不好。

怎麼樣才能活學活用,把學過的知識變成自己的;

怎麼樣才能把書,真正的「佔為己有呢」?

我的想法是:練習。

▌知識除了記憶,還需要練習

我覺得寫筆記、畫心智圖,都還只是在死背硬記。

學習的最終目得,是要能得心應手的運用。— from《耳讀學習法》

看到這段話,我才明白,內化的最終型態是這個樣子的,所有的筆記法、思維導圖、費曼學習法等等,都是為了不斷向這個目標靠近的手段。

所以在做完筆記、寫完心得後,下一步是什麼呢?答案是練習。

這不但是學習的必經途徑,也是加速內化成自己知識的方法。

▌生活中隨時練習

那要怎麼練習呢?

就像學開車一樣,可以到駕訓班練習 ( 參加各種營隊 ),但更好的,是直接在自家附近轉轉。因為這樣練習的時間更多,練習時壓力也沒有那麼大。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練習,我覺得是學習的好方法!

日常生活中,「練習」都應該被視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聊天時練習說話的技巧、在吃飯時練習正念、在閱讀時練習速讀。

當你把練習當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之後,你練習時就不再是為了有所得,而只是為了練習本身。 — from 《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

無論我們是在做什麼,都可以把它視為一次練習的機會,這就是將練習的心態融入生活中。

這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專注於當下,還可以讓我們的技能得到不斷的提升和完善。

▌在社交媒體上練習寫作

舉寫作為例,我的目標是要每天發表一篇文章,但背後目的是要保持寫作的心態和習慣。

這樣看來,在 Facebook 上或是其它的平台,比方說 google map 或是蝦皮的商家評價、都可以用認真寫回應或是評論的方式,來練習寫作,這樣不但能提高社交的品質,還能磨練自己的能力。畢竟公開發表和寫私密日記,壓力是不一樣的。

不放過每個練習的機會,也許能帶來其它的價值和樂趣呢。

▌四個練習心態的建議

❏ 隨時記住「這是個練習 xxx 的好機會!」

像是談話聊天的時候,就是最好練習溝通技巧的機會。比方說,手機裡存著隨時可以打開的文件檔,上面寫著「理解對方」、「站在對方的立場」、「不要打斷別人的話」之類的小抄。在談話之前先翻一翻,稍微記住,然後放輕松、試著練習這些方法。

❏ 思考「這個工作還有什麼變化呢?」

像我打掃的時候,就會想,可以順便鍛練肌肉嗎?在換床單的時候,其實可以順便練習深蹲、抬床的時候練硬舉。這是類似「疊加」效用的作法,其實已經脫離了「打掃」這個工作本身,只是用這個工作時間,去練習別的東西的。

❏ 練習心流和冥想

在《練習的心境》中,作者提到一個很迷人的例子,當他刻意放慢速度,專注感受工作的每個最小細節時,發現工作竟然比平常還要有效率的完成!

我也還在練習,將工作步調放慢,專注每個細節。雖然不確定有沒有比較快,但專注的當下,那種時間消失的感覺,還有完成工作的充實感,在寫作中是蠻常出現的。

❏ 專注當下、忘記目標

就像在跑步的時候,不要去想這一趟消耗了多少卡路里熱量、這個月要跑多少公里。用輕鬆的強度慢跑,專注在每個步伐、每個呼吸,調整呼吸和身體的感受,慢慢就會開始享受著這種舒服的感覺。

慢跑如果沒有跑出興趣來,很難養成習慣的。

健身也是,如果只是在想著快點做完這一組12下的動作,不但容易出錯受傷,而且心情會變得煩躁,運動也變成一件討厭的事了。所以應該要專注在每一下動作,體會肌肉的出力和撕裂的快感。就像練伏地挺身一樣,重點在姿勢,而不是能做幾下。

▌三種日常練習

我自己也在練習這三種,每天都能做的練習方法,目的是要讓心情放鬆、平靜,並讓生活的步調放慢,想要強化自己對生活周遭的感受力。

❏ 吸呼

所有的正念、冥想的書,幾乎都是用專注呼吸,來打基礎的。

我會在睡不著的時候、或是當只有 5 分鐘左右的休息時間,特別去練習,觀注呼吸、想像「氣」在身體中流動,很神奇的是,只要注意自己的一呼一吸,慢慢心情就平靜下來了。

❏ 慢食

慢慢的吃、慢慢的咬,讓食物在嘴巴的時間待久一點。這樣不但能放慢自己的步調,對康健也有幫助,能避免暴飲暴食。

我會計時 25 分鐘 ( 蕃茄時間 ),用餐時想辦法撐完這一時間。如果超過這個時間還沒有吃完,我現在會試著離開,等一段時間再吃。因為如果 25 分鐘之內沒有吃完,表示份量太多了,離開休息半個小時,再決定還要不要繼續吃,或是打包等下一餐。

❏ 運動

我在做自重訓練,像是伏地挺身、深蹲和捲腹時,已經不會像以前一樣,動作那麼快去趕進度了。而是每個動作都放慢,感受身體緊蹦和出力的程度,看著肌肉膨脹變大、血管變粗,有種莫名的成就感。動作放慢,效果更好!

雖然快速和慢速動作,各有優缺點,但以長遠考量 ( 不受傷 )、培養健康的生活型態來看,我還是會選擇慢慢的做。

▌總結

除了寫筆記以外,在生活中應用學到的知識,才能完成學習的最後一塊拼圖。

四種練習心態的建議:

❏ 把握練習的機會

❏ 把練習加入工作中

❏ 專注細節、放慢速度

❏ 專注當下、忘記目標

生活放慢的三樣練習:

❏ 注意呼吸

❏ 慢慢吃

❏ 運動時,每一個動作都專心、放慢

我也還在練習,希望這些經驗能給大家參考,一起實踐這種以「練習的心態 」的生活。

不需要多大的改變,就用最簡單的「呼吸」開始吧!

▌有用的資料

這兩種方法都可以幫助你鍛煉肌肉,但如果您還還想同步增強力量、耐力和爆發力,建議你慢速和快速重複兩種方式交替進行,而且還要增加自體重量、有氧運動和移動練習,以可持續的方式鍛煉你的身體,並確保這樣做不會讓你停滯不前或筋疲力盡。

練習深度放鬆身心,讓流動的覺知,深入觀照身體的每一個角落空間,讓心安住在自然流動的生命能量裡。

這是我練習放鬆和呼吸時找到的,我每次20分鐘的小睡,如果不能戴上耳塞 ( 要接電話 ) 的話,就會放這個影片,真的就不小心會打呼喔!

20230617 初稿

#練習的心態 #知識應用 #活學活用 #心流 #冥想 #正念 #慢食 #運動 #呼吸 #專注當下

將每個當下變的有趣,就能保持專注;也就讓當下不會無聊。

用練習的心態,讓大腦有事做,就不會東想西想了。

什麼叫「活在當下」

什麼不是活在當下

有句話叫行屍走肉,這樣的人,失去了自己的意識,像被推著走的屍體一樣生活。

偶爾會清醒一下,抱怨個兩句,然後又讓其他人推著自己繼續生活。

就像《禪定是一種生活狀態》所說的:

行屍走肉的修行就是說,只有一個身體推來推去。 上課時間到了,就把這個身體推來道場;然後下課了,又推回去。 明天早上推到公司, 星期六又推去爬山····· 眞的用推的喔,推來推去,實在是一點意思都沒有! —《禪定是一種生活狀態》

突然醒悟的經驗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就是突然發現,自己和整個世界的步調脫軌了;

好像世界突然沒了顏色、聲音、氣味,只剩自己。

發現自己好像跳出來,和整個環境格格不入。

那個時刻,感覺好像抓住了什麼,把自己從急流中拉出來。

可以說,那個當下,好像真的活過來了、意識到自己真正的存在。

真真切切地體驗到活著的感覺。

那就是活在當下

而活在當下,就是停在此時此刻,不要急著去某個地方。

想像我只有此刻,也只能停在這個地方;

就像海上的孤島,沒地方可以去;就會專心的在島上探索。

就像長途火車用一本小書打發時間,每個字都會慢慢的讀。

如果一餐只有一小碗飯,肯定是小口小口的慢慢吃。

克服天性

就像水往下流,人不安於現狀也是天性;

要克服天性、定住水,是不可能的。

但我們可以在流動的時候,保持心靈的澄徹;

至少要知道自己正在「流動」這件事;

覺察自己的情緒變化、思想反應,把心和感覺能分辨出來。

讓情緒的落葉在水上飄流,知道這不是我,也不是我的;

我的心是一段河流,其中的泥沙都不是我的本質。

停下來,停下來,不要再走了;盲目的前進是我們生活的常見狀況,就像我現在寫筆記,會想要隨便寫一寫,然後跳到另一篇。

停下來,耐著性子,看看有什麼可以再補上的?什麼地方可以修改?不要急著完成目標數字,停在此篇,直到受不了了。

不過目前的侷限是,每天都是完成當天的數量,有沒有可以不寫完,也不會有壓力的方法呢?筆記越來越多,不整理的話,會越來越難整理吧。

或是把每日要完成的,改成每周?這樣有空就多寫,沒空就慢慢寫?

人天性是善變、好動的,總是在一處待不久,想往另一個地方;

心是流動的,是天性,不可以擋;順勢而為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