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奇怪,這個世界沒有了解到「我不知道」這個狀態的廣大浩瀚。 那些用信仰和假設來摧毀這個狀態的人,完全錯失了一個巨大的可能性——了知的可能性。 他們忘記「我不知道」是一個出入口,是尋求和了知的唯一出入口。 —《一個瑜珈士的內在喜悅工程》
難說出口的「我不知道」
在學校念書時,說出「我不知道」這三個字常嘲笑。
但出校園之後,才知道說出「我不知道」,是勇氣和智慧的象徵。
當我們承認自己的無知,才能打開了知的道路。
有時候,說出自己不懂、不知道,是很難為情的;
尤其是面對上司的責問、後輩的請教,就算不知道也會想辦法胡說八道。
一方面覺得丟臉,一方面可能是為了逃避責任;
我們總是會下意識的,用語言來保護自己。
認錯和承認自己的無知,被內心認定為可恥的。
承認無知的好處
誠實面對自我
客觀評估
指出前進的方向
激發好奇心
練習謙卑
知道自己知不知道、覺察到自己的不足,是種需要學習的能力。
誠實面對缺口、未知
誠實面對自己的缺點與未知,知道自己還缺少什麼。誠實的意義在於面對自己曾經做過的事。如果配合正念的概念,我們應該首先真正看清楚這些事情。有時,我們會不願意面對自己認為不想面對的事物。例如,當我們做錯了事,我們可能不會想去回想它,或者在當下故意忽略。比如我不小心撞到人,當下可能會假裝沒有事情發生。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雙方都知道發生了什麼。如果對方不計較,這件事或許就這樣過去了。但如果對方計較,這將變成一件尷尬的事情。
我們奇怪的是,有時明明事情已經發生,我們卻選擇逃避,像縮頭烏龜或是把頭埋進沙子裡的鴕鳥。我有時也會有這樣的傾向,做錯事後就當作沒有發生。我認為這是不好的。我們應該要誠實面對做錯的事情。
不僅限於做錯的事,有時我們對自己做過的事,不論對錯,都不夠在意。比方說,做了某件事後,為了讓自己好過,我們可能會說謊、欺騙自己,或是告訴自己這件事沒那麼嚴重,想辦法讓自己不在意。我覺得這是一種逃避。
對未知保持開放的態度
今天要講的是對未知保持開放的態度。換句話說,當我們遇到一個新的、不熟悉的事情時,不應該太快下決定。我們的大腦反應往往是出於習慣,有時我們會在不經大腦思考的情況下,說出一些自己都覺得離譜的話。這種習慣性的反射動作有時是不可取的。
習慣可以讓事情變得簡單,但有時也會使事情變得更複雜。正常情況下,人的天性可能會對陌生事物產生排斥,這是因為大腦傾向於安全思考,保持現狀。我們應該脫離這種原始的自動反應,比如安於現狀或是容易拒絕新事物。
我覺得,不按照大腦的習慣思考,也許能讓我們的生活出現不同的傳奇。看到更多的東西,豐富我們的經驗。習慣會影響人的個性,甚至影響一生。如果我們改變了這些習慣,那麼我們自己也會隨之改變。
所以,對未知保持開放的態度意味著,不要一看到危險或不熟悉的事物就立刻拒絕。我們應該先停下來思考,然後再作出決定,而不是一味地依從大腦的習慣反應。
說不知道時,代表這一方面的學習門戶已經打開了
當我們面對未知時,坦誠地說出"我不知道"其實是一件好事。這樣誠實地表達對某件事情的不清楚見解,或是認真地承認自己的無知,實際上是有益的。簡單來說,當我們遇到問題時,我們應該認真地去認知它。
也就是說,當你不確定真正的答案時,不應該說出違心的話。如果你真的不知道,就應該坦誠地回答"不知道"。如果你不知道,但卻偽裝成知道,這是不好的,因為這樣做相當於關閉了一個學習的機會之窗。當我們承認自己的無知,並且知道我們對這件事情不是那麼了解時,其實我們就為自己開啟了更多的興趣和學習的可能性。
因為知道自己在哪裡不足,就能明確自己需要補充知識的方向。這實際上也是指引你前進的方向。換句話說,就是在不同的領域努力學習和進步。因此,當你說出"我不知道"的時候,就已經為自己打開了一扇學習之窗。這意味著當你不懂,當你發現自己有缺點時,那裡就是你需要學習和進步的方向。
小心腦補機制
區分事實與想像,認識事實與想像的區別 有時候,我們可能無法分清楚什麼是真正發生的事情,和什麼不是真實的。這些事情可能僅僅是我們的想像。
大腦的想像力與現實的差距 我們很容易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了什麼,但實際上可能不是這樣。當我們對某個答案不太肯定時,我們的大腦可能會自動製造一個答案。這並不總是好事,因為我們想像出來的和真正的事實可能相差甚遠。有時,我們會不自覺地用腦部或邏輯推理的方式來構建一個完整的故事,這是大腦天生的傾向,我們可能會不自覺地使用這種方式。
閱讀後的錯覺 最常見的例子是讀完一本書後的感覺。我們可能會認為自己已經了解書中的內容,但當要描述細節時,我們常常會發現缺少部分資訊,或者不能完整地理解它。然後,我們的大腦會用已知的資料來重組和補充這些部分。這雖然是一種學習方式,但有時這樣的理解和重述可能是錯誤的。你可能會根據書本的某段內容,稍微遺忘,然後當大腦重新回想起來並重新敘述時,可能已經偏離了原作者的意圖。
經驗、信仰和邏輯的限制 當我們用已有的經驗、信仰和邏輯去推論時,很有可能會限制我們真正探索的能力。過分依賴某一種方法,無論是想像或是推理的方式去重述一件事實,都可能是危險的。因為這可能會讓內容偏離真實。此外,這樣的邏輯推論是建立在已知的資料之上,這就像是搭建積木一樣,其高度和樣子取決於你大腦資料庫裡的內容。這樣的方法,雖然利用了已知的經驗,但總會有其極限,這可能會限制整體內容的深度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