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
❓
📜
不了解戒律修行無結果。 喝酒的人有時會說:「我就是戒不掉。」 為何戒不掉呢?因為他們還不了解喝酒的弊害。 若你不了解其弊害,就意味也不知戒酒的利益,修行將毫無結果,只是以遊戲的態度在修行。 但若你清楚地看見它的利弊,就無須等待別人告訴你它的一切。 —《阿姜查的禪修世界:戒》
趨利避害,是理智的行為,但不一定每次都會發生;
人類就是這種不理性的動物。
是因為分析的不夠完整,還是什麼原因,才會出現這種矛盾嗎?
就像多吃一塊蛋糕,明明知道太飽,但還是忍不住吃太撐;明知後果不好,但還是照做。就像我昨天多吃了那一碗羊肉,結果昨晚難受了一個下午。
是因為不知道後果嗎?
我覺得有一點,而且覺得「吃撐」沒有什麼嚴重的感覺;
像昨晚吃太飽的經驗,就是一個很好的禮物,讓我對「吃太飽」可以增加更深刻的細節描述,讓我對後果的不良影響,更加清楚的認識。
比方說,想嘔吐的那麼壓迫感和噁心感、工作和活動都不舒服也受限,對身體內臟的負擔太不友好,體重上升、減重努力白費等等。
強化這種負面的影響和吃太飽的感覺,也許就能警剔自己,下次不會這樣做了。
所以,真正深刻的了解,就會相信這樣做真的不好;這也是「信解行證」的一個例子。
透過深刻的理解 ( 解 ),來帶動和強化認知,相信這樣做不好 ( 信 );用一次次的經驗 ( 行 ),讓理解增加了書本上沒有的生活經驗。最後這一次圓融成長,在生活中能應用得證。
這樣想來,其實失敗或是負面情緒,也不是完全沒有用;好好記住這種感覺,會讓下次再做出錯誤決定之前,會有更清楚的認識。
一次的教訓不夠,那就兩次吧!
只要做對了累積、找到了方法,效果總會出現的!